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和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社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0:33:12
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和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社会

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和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社会
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和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社会

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和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有哪些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社会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必需.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让学生启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要接受再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更新观念,改换自己的角色.同时,要热爱学生.教师要讲究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还要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确保学生主体性.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崛起,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等等,特别是入世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需要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教材体系.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改变了将“课程”狭隘化为“教学内容”这一弊端,将内容与目标、手段、方法等结合起来,由此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课程改革作了总体部署.并于2001年6月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改革旨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课程改革.从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素质教育赋予了教育方针以新的时代内涵,它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认知的教育,而且应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所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就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使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教育手段向素质教育转轨,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学习及价值观的养成等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必需
1、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比较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课程”狭隘化为“教学内容”,并将内容与目标、手段、方法等割裂开来;在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基本上都是必修课和文化基础课,缺少选修课、综合课和职业技术课;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繁、难、偏、旧等现象;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谨性,过分地关注经典内容;脱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的实际;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综合性;缺少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课程设置方面,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注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旧课程差异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活动,它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样的课程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是被教会,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主动学.形成了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跟老师学的简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被统治者和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等级关系.由此产生了对立型、依赖型的师生关系.
  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出现也对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方案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时教师不再是绝对的知识给予者、输出者,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但教师首先应是首席学者,一方面教师帮助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本人又是终身教育大系统之中的受教育者.教与学的关系是互动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旧师生关系差异的原因,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影响着师生关系.我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所具有的知识量和学生获得的知识量的关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教师已经有的那一桶水中有没有学生需要的那一滴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今天,作为教师的你,可能会经常处于“被学生问倒”或在某些方面根本不如学生的尴尬之中.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当今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不仅应以被学生问倒为耻,而且更要以被学生问倒为荣.因为,一方面,教师应“学高为师”不该被学生问倒;另一方面,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老师时,作为人师应感欣慰.同时,后域文化现象的出现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教师即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因此,教师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由一桶死水变成活水.
  其次,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影响着师生关系.新课程的实施和我们面临的时代,使得知识获得的渠道空前广泛.课堂不再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书本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教师也就不可能全面地成为学生的教师.因此,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
  第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影响着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被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研究专题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方法和途径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教师所熟悉了解的方法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习的,需在研究性学习下重新思考和改造.已经熟悉的很多东西在此背景下要进行重大调整.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过去封闭刻板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定格在课堂或校内,很少接触社会生活,其想象力可想而知.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为了万无一失,只能死记硬背,无法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过去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是培养“温顺”、“听话”的乖孩子,孩子的选择不能出格,必须与父母的意志相一致.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行为的主观意义,特别强调学生个体行为的主观层面.以生为本,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学过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想境界.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的热爱与接受,合理的控制与宽容.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作为首席学者,从知识的权威者的地位转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综上所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让学生启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老师要接受再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更新观念,改换自己的角色.
(1)、古人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说法,要让学生信其道,做老师的就要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带者疑难问题来找老师解答时,老师要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有“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感,使学生带疑而来,满意而归.老师不加强自我修养,不提高个人整体素质,不加强业务学习,能让学生信其道吗?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老师预料不及的问题时,因老师没有充分的准备,回答不来,就埋怨学生是捣乱课堂秩序,故意刁难老师,要么避而不答,时间一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渐渐降低,学生当然不会服你.所以,打铁先得本身硬,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就愿意亲近你.新型的师生关系自然就形成了.
(2)、教师除了不断接受再教育,提高自己能力外,还应该更新观念,从旧教育体制的“师道尊严”中解放自我,要知道现在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再视老师为“神”,如果你说错了,他不会再惟命是从,老师也不应为学生的偶尔顶撞而大动肝火,使师生关系过于紧张甚至隔膜起来,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管教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妨去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甚至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玩玩.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就提起过:为了多接触学生,放学路上约学生一块回家,路上见到行人,见到商店,见到市场,见到诸多社会现象,及时了解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见解,一路上谈笑风生,交谈自由,由于换了环境,离开了教师和学校,师生之间便容易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而且平等地和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更容易找到较正确,较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样能够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便于拆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平和的氛围,让学生得以宣泄自己的不满,从而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不再紧锢在“师道尊严”圈圈中,这样,教育学生才能使他信服,效果相对要好些,这就是要教师改换自己的角色,建立从师到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3)、 以理服人,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 、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生活在大家庭的学生当中,班主任,就好比这个家的家长,班主任是梁子,而且是上梁.一个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因为他的一言一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影响着班上的学生,他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管好自己班的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自己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榜样,自己遵守班上的班规班约没有,所谓的班规班约就是以班主任的言行为班规班约,学生看班主任,跟着班主任走,本人在班上强调:如果班主任迟一次到,学生可以迟五次到,班主任规定的五到场缺一次,学生可以旷课两天,班主任上操迟一次到,学生可以缺操五次……
这样,本人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学生对班主任也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自己也会从严要求自己,这样一来,会不自觉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达到和谐的关系.
(4)、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2、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并在其他老师面前经常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1)、 向学生播洒一腔爱心,做学生的亲师.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学生与老师亲近起来,感情加深了,教育学生的效果才能更明显,有时候,教师满怀诚心地去批评教育学生,希望他能改过从善.反而与你反目成仇,耿耿与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而不是所谓的找茬儿、挑刺儿呢?我认为应该以“爱”为出发点,首先让学生感到你是爱他,是关心他,这就得从学生的个人生活,思想波动,学习中的烦恼,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去了解他,和他达成共识,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他们多交流,批评的语言也要委婉,中肯,让人容易接受.切忌粗暴简单,更不能讥讽,挖苦.如魏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后,采取让学生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以及学生犯错误罚唱歌等多种方式,不仅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增进了师生的友好感情,使学生认为老师是他们的亲师.
对学生要多一点爱,多一点“情感投资”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多市的各个角落,现在又重新组成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好像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会牵动着班主任的心,班上的整体心情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心情,再加上各个学生的家里情况不相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一些特殊的学生从多方面来关心他,让他感觉到是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的伤害在这里得到安慰和抚平.从而让他安心地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温暖,让他把那些伤心的往事忘掉,重获新生,重燃心中希望.例如本班有一位女学生,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跟着叔叔等一些长辈一起生活,因而在学费方面有点问题,学费问题几乎使她面临失学的危险,本人知道情况后,主动给她担保学费,让她想方设法完成学业,虽然那担保的学费到现在还未给本人,但本人心觉得无悔和无怨,因为本人的爱起了作用.那个女孩至今仍在学习.
“情感投资”是也是治班的重中之重.本人认为,师爱就是师魂.“亲其师,信其道”.感情上的沟通是实现师生之间思想沟通与碰撞的“纽带”.“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劳动”可作为了“情感投资”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特点,经常让学生在家的时候为父母或者是长辈做一件事,比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还布置“为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的课外作业.此外,还倡议学生积极开展“种德”活动——建议学生每天为班里或为同学做一件事,哪怕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行.于是,班级里的学生你帮我助的现象总是层出不穷.学生的品德、人格、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渐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