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7:37:23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宋神宗煕宁九年,北宋名相王安石罢相,出判江宁府,隐居半山.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似乎渐趋平淡,表现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怡然自得,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但从他罢相归里时写的《泊船瓜州》里显然可以读出丰神远韵体现的另一番情致.古人诗话里称道王安石这首诗的“绿”字用得好,说它比“到”、“过”、“满”、“入”等字都好.后人也附会说“绿”字好就好在有色彩感、形象感.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从宋人的这些议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该词首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主要是着眼于他的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一如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仅是第一层面.要精确破译解读《泊船瓜州》尤其是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特殊层面的涵意,翻阅王安石这位“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的履历和他的诗文,或许能找到答案了.
一、改易更革,经世济民
王安石(1021-1086)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已任.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后知鄞县,通判舒州.他留心民生疾苦,并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咏物诗《雨过偶书》:“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字面上是讲自然现象下雨,但诗中却明显地寄托着作者的壮志和怀抱.诗中说明这是一场人们盼望已久的喜雨,也含有诗人希望好雨把世界上的恶浊冲洗净尽的意思.末联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像浮云这样地知道进退呢?读完诗,令人感到王安石写雨其实是在写他自己.作为政治家,要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天下带来好处,干一番有利于万民的事业.这是他对自己的期望.
宋仁宗皇佑二年夏,三十岁的王安石离开浙江鄞县知县任,在回故乡江西临川途中游杭州灵隐山写下《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看起来诗写的是自然界的景象,实际上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作者立志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的豪迈精神尽在其中.当时,年轻的王安石坚信只有变法才能改变宋王朝“积弱扶贫”的危机局面,他企望有机会进入最高决策机构一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因此,登上高塔时联想起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正是作者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进取精神的一种自然流露.王安石在这里利用“浮云蔽日”的典故既表明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变革并非盲目乐观,清醒地认识到会有“浮云”出现,又表明了自己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后来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面对种种造谣中伤和打击陷害,他确实一再表现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可贵精神.本诗是哲理和诗情的结晶.
王安石前期的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像《河北民》相当真实地把统治者的虐政和民不聊生的惨状描绘出来了.作者借历史上所谓“贞观之治”来抨击北宋统治者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激心情,使人读后突出地感到有变法的必要.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始行新法.他针对北宋中期的财政、政治和边患等危机,以克服封建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为宗旨,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等措施.新法推行十几年,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推行新法初始,他写了“雅丽精绝”的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托物言志的《元日》既是一首生活记事小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这里写的远不止是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它还寓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诗人通过元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除旧布新的对生活的理解.在诗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就如“新桃换旧符”那样新陈代谢,而且新事物在开始时又常常是像“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命力.这首诗不仅是新春的赞歌,而且还是一曲对新法的颂歌,它歌颂推行变法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反对因循守旧,立志变法的气概.“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葛溪驿》)这首诗中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这种思想与他一生的政治行为,是一致的.这时的鸣蝉,另有所指,是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他虽然在政治活动中遭遇艰难,但革旧鼎新、经世济民的进步思想,一直坚定地伴随着他.
二、重道崇经,文贵致用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他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任度支判官,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他主张变法.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向神宗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对宋王朝的现实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从而证明实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希望神宗在政治上能够有所建树,表现了他对现实形势的关心和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堪称新法的纲领.学术论文《周礼义序》、《诗义序》等,都是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答司马谏议书》,是推行新法过程中的斗争纪录.仅用了三百多字就有力地剖析了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怨”的五点指责,笔锋犀利,用词委婉而坚决,理足气盛,逻辑性强,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读孟尝君传》旨在说明“士”应具有经世济民之才,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极度的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便形成了“瘦硬通神”(《艺概》)的独特风貌.
王安石的政治诗,如《河北民》、《兼并》、《收盐》、《感事》、《发廪》、《省兵》等,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表现革除积弊的政治理想.他的咏史、怀古诗,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具有不同流俗的见解.《商鞅》、《范增》、《张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里”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昂仰,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在《杜甫画像》中,不仅高度评价了杜诗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更表明了对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精神的继承:“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但《楚山》、《示永庆院秀老》一类流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的诗篇,仍洋溢着政治的热情.
三、罢相退居,抒情述志
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的国家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虽然推行新法取得了某些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失败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熙宁八年,复相.熙宁九年,再度罢相,出判江宁府,从此退出了政坛.但一生立志变法的王安石,仍写景抒情,咏史明志.他在罢官之后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借咏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一个“凌”字点出梅花不畏霜雪的坚贞性格.末句的“暗香来”与“遥知”关连,说明尽管诗人距离梅花很远,但梅的香气还是能沁入诗人的肺腑,使诗人知道它的存在.读此诗句后,每个人都会为梅的雅洁清香所打动,从而升华出一种纯净美好的心情.变法失败,被迫辞职,但他并不怕孤立,不怕打击,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的.
自屈原以来,中国的封建文人惯以美女的宠幸来喻才士的遇会.王安石作《明妃曲》的前一年上书仁宗,主张变法,但仁宗暮气沉沉,无意进取,不纳他的进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显有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意,寄托着诗人的感慨和冀获明君赏识的热望.作于罢相后的写景诗《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诗中描写的情景,令人不能不想起在退居江宁后王安石 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像一切在政治上失意的封建文人一样,总要表现出一副清高洒脱、若无其事的样子;另一方面,以他那样一个已经担当过天下大事许多年的老人,在思想感情深处,怎能不时刻萦绕在政治上任何一种新的举动,他所推行的“新法”任何一种起伏和变动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是他“身在山村”、“心存魏阙”的表示,一如他在《杖藜》诗中说:“尧桀是非时入梦,因知余习未全忘.”在《北坡杏花》中“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虽寓有对自己高尚情操的孤芳自赏之意,与早期所作《华藏院此君亭》中的咏竹名句“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的直截刻露相比变为深婉不迫,但那坚定悲壮的语气,不也是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示吗?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辞相出判江宁府.这次罢相,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对于他曾经为之奋斗多年而并未成功的变法,他仍旧不能忘怀;另一方面,对于围绕新法推行而展开的名利之争,他又深感愤懑、厌倦.《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作者勾画了鲜明秀丽、清隽宁静的画面,以拟人的手法写环境自然恬静,也暗示词人闲适自得的心境.但王安石真的“闲”吗?他怀着愤愤的心情,退职闲居,却是身退而志未退,人闲而心不闲.“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生矢志不渝地主张革新,推行变法的王安石,显然于此把诗歌作为抒情述志的工具,抒写了个人的情怀.船停靠岸则静,可纵观全诗,却都写诗人停泊后的极不平静的心情.京口、瓜州,两个渡口只一江之隔,眼下停泊此岸待渡.这“一水间”是何其近了;这里距钟山,也只“隔数重山”而已.船泊瓜州待渡,不久也将翻越“数重山”到达钟山了.过去在京为相,推行新法,想到如今新法遭到反对,新旧党争而罢相归里,家乡越来越近了,所有的理想与希望,一腔变革之志,平天下富国强兵的政治抱负都将休止.这“一水间”将是自己蓬勃奋发与退隐闲居的过渡了.熙宁七年,罢相,知江宁府;熙宁八年王安石复相.这时,他也多想“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春光骀荡的时候,“又”能复相“还”职,再度推行新法.所以,他不禁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冀获明君圣主的热望和再召唤,实现他新政措施带来的富国强兵目的!“何时”,诘问明月.王安石的心情急不可待!遗憾的是,北宋统治者再也没有召还王安石,新法也就在他死的前一年被废除了.
研读北宋名相王安石的诗文,浏览他艰辛而又矢志不渝变革的履历,奉读雅丽精绝的绝句名作《泊船瓜州》,我们将不再仅视一个“绿”字为炼字佳例的诗话,我们更是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吟哦声里读出了王安石“踯躅意悱恻,拳拳夫子心”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