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各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09:58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各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各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各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各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楼主弄错了,他们是一个人.
论战中:
闻战:大局为重,毛遂自荐.曹刿是听说“齐师伐我”之后主动请缨的人,按说这确实不是他的份内之事,而且周围的人也劝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可是曹刿没有“随大流”,相信他深知“国家危难,匹夫有责”和“大家不存,小家安在”的朴素道理.所以,你看他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把劝阻者给挡回去了.而就是在这句话中,更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轻视这些“肉食者”,认定国家危难之时这些饱食终日、享受国奉的当官的人不会有什幺深谋远虑.于是主动出击了.他的此举,是整个事件的前提,正是此举,才有了后面精彩的论战,才有了最终出色的决战,才有了国家的存在.这就是曹刿过人胆识的第一方面的体现.
论战:着眼于民,晓以利害.论战是整个事件的核心,全文也把这当作重中之重.这是因为“论”是“决”的关键,是整个战争的关键之关键.曹刿正是深知这一点,在同庄公论战时,才十分注重策略,这个策略主要体现在“考答式”,即不是通常的君问臣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臣问君答.这一举,既显出曹刿对于庄公的尊重,又更能把庄公放在一个主动思考的位置.这样,答案是庄公之口出来的,曹刿只是加以认定而已,因此,庄公一定会加以采用,二者因为庄公是处于主动思考的位置,因此不能最终拿出什幺样的计谋,都是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庄公自然不会轻易变化了.所以论战的方式上的策略动用,其实最能体现曹刿胆识过人的方面之一.当然更能体现谋士胆识的,还是当庄公终于考虑到“取信于民”这一点时,曹刿不失时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个“忠之属也”,一个“可以一战”,一个“战则请从”,说明曹刿在论战之中是何等的冷静,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深思熟虑.
决战: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历史上有许多纸上谈兵的人,曹刿是不是这样的,不仅关系到他的个人为人问题,关键是国家的存亡问题.所以决战,曹刿就如同一个考生,面对着一份份量异常沉甸的考卷,而考官众多,有庄公,有齐师,更有鲁国的国民.当然,曹刿从容答卷了,他沉着镇定地指挥千军万马,等待时机,最终以逸待劳,以少胜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许这份答卷也敌人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这就是曹刿的胆识过人之处的现一次精彩的体现.
《史记》说曹沫是刺客,事例是曹沫劫持齐桓公.曹沫为什么要劫持齐桓公呢?原因是吃了败仗,要割地求和,要签订不平等条约.曹沫作为鲁国的将军,要保障鲁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在战场上,军事力量不济;在外交上,弱国无外交.曹沫只能铤而走险.曹沫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齐桓公身份特殊,要顾及生命,不会和自己拼命;要顾及面子,也不能和自己一般见识.而曹沫自己是身经百站的将军,早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又是吃“素”的出身,本就微末,扮演一把无赖也不妨事.曹沫赌了这一把,还赌赢了.这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徒所能做到的,也不是自诩聪明绝顶的人所能做到的.曹沫是在敌我力量悬殊,军事上失利,外交上失势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本国的利益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在正当手段不能维护本国利益的时候,曹沫用非常手段挽回了战场上失去的一切.这是曹沫的勇猛和智谋的综合体现.与曹沫相比,南北两宋,有清一代的外交使节都成了无能之辈.
  当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的时候,曹沫完全有能力和可能结果了齐桓公的命.曹沫没有那样做.因为曹沫就是曹沫,不是荆轲.曹沫并没有要结果齐桓公的意思.曹沫应该明白,杀了齐桓公,齐国会再立新君.全国举哀之后,齐国必定全力攻鲁来报仇,弱小的鲁国怎么抵挡的住齐国心怀悲愤的虎狼之师?曹沫有荆轲那样的机会而不做荆轲那样的事情,虽然他的目标和燕太子丹,和荆轲是类似的.曹沫的最终目的是保证鲁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受侵犯.目的达到,曹默扔掉匕首,若无其事地走下台来.他只是要吓唬齐桓公一下.只是吓唬一下,充其量就是个绑架,不是谋杀,怎么就成了刺客呢?如果吓唬一下也可以定罪为刺杀的话,大人每每训斥小孩子说:“我打死你!”这大人不就成了虐待儿童,成了杀人犯了吗?曹沫只是劫持,并没有刺杀,算不得刺客的.如果定罪,也只是绑架而已,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胁迫他人”,而非“欲杀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