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与战国当时怎么划分的?形成怎么个关系?东周与战国打过仗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08:30
东周与战国当时怎么划分的?形成怎么个关系?东周与战国打过仗吗?

东周与战国当时怎么划分的?形成怎么个关系?东周与战国打过仗吗?
东周与战国当时怎么划分的?形成怎么个关系?东周与战国打过仗吗?

东周与战国当时怎么划分的?形成怎么个关系?东周与战国打过仗吗?
周朝京都于前770年自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时期则称为西周.传25王,前后514年.
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雒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时已百余岁.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亡.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东周基本上进入了铁器时代.
在东周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冲突时起.铜钱开始流行,甚至在楚国还出现了金币—郢钱,出现一定的商品经济和商人阶层.教育向平民普及.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
春秋时代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一般地,春秋时代从周平王五十年(前722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
春秋时代结束,直到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一般称为战国时代.注意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里面.
东周与商的地理位置差异反应在艺术表现上,尤其是东周晚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多元的风貌与高水平的技术.或许受到孔子反对以人殉葬的影响,以低温烧制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称“冥器”、“盟器”)数量增加.东周时期亦出现低温绿色铅釉器皿、质地松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温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鲜明,有些则仿效青铜器.另有模制与装饰的陶瓦、陶砖.西周时期较少见的玉雕再次成为重要的陪葬品与个人饰物.青铜的应用不限于宗教礼仪用途,变得较为世俗,常用作结婚赠礼之居家装饰.青铜钟及青铜镜逐渐流行,动物和怪兽图腾则由色彩缤纷而样式化的装饰图案所取代.东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绘于丝绢上的画作.此外,亦发现了汉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之前的时代为春秋,都是后世史家为研究这两段时期的历史,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历史上并不存在春秋、战国这样的朝代.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有关战国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共有7种说法.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吕祖谦《大事记》记载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接续《春秋》之后.
前476年(《史记》作周安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 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明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略》及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后.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 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三家灭晋,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前403年.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小国尚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秦国沦为附庸的卫国外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义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少数民族多与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则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貌,部分如匈奴则与中原成对立姿态.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师从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瞿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侯时期变法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他提倡“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勤劳耕作、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平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以保证粮价稳定.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民破产、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409年,赵烈侯用相邦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韩国初期曾进行改革,但不彻底,造成一些混乱.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中原边境的外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国都修筑“限戎马之足”的万里长城.
战国初期,魏国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到武侯子惠王时,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前361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更加紧了对宋、卫、韩、赵等国的进攻.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生擒其主帅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与十二国诸侯在逢泽之地会面,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但后来在前341年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军,太子申被杀.前340年的吴城之战,魏国被秦商鞅击败,主帅被俘,不久被迫将河西割于秦国,数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复兴起来.
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此后燕国由燕昭王即位,广纳贤才,图谋向齐国复仇.
楚国于前313年至前311年间三次大战秦国都失败.但却在前306年趁越国内乱,攻占了吴国旧地,但之后数次被越国收复.在与越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亦有削弱.
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肤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
前286年,齐国攻灭被诸国垂涎的宋国,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前284年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齐失七十余城,只余下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但国力大衰,开始走向没落.
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连首都郢也被秦将白起所攻陷,被逼迁都到陈,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迁都到寿春,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前260年,秦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以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信陵君也于后来率军于函谷关外大胜秦军,但这些已不足令秦国衰落.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县)的东周公.
前230年,韩国首先被秦国灭亡.前228年赵国被灭,前225年,魏国被灭.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越.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