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54:48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历史上曹丕的文章和诗写的怎么样?
作为建安文学演化过程中从“汉音”到“魏响”的桥梁、枢纽,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将笔触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广泛的社会问题.
建安诗人中,曹丕的宴游诗是既多又好的,所以江淹《杂诗体》以 “游宴”二字概括曹丕诗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以曹丕宴游诗为“建安正格”.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建安诗歌时独标曹丕的“宴游诗”:“模山范水比较细致”、“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曹丕诗的景物描写,不仅细密精美,而且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水乳交融,这已大大超过汉乐府及汉末文人诗的比兴或意象的表现手法,而达到浑融一体的意境营造的高度,《杂诗·漫漫秋夜长》就景景含情,将游子乡思苦恋之情全融入这“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的景物描写之中;《燕歌行·秋风萧瑟》更是“开千古妙境”(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盛赞此诗“思妇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这样凄切深婉、情景交融,此诗因而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
曹丕诗大多婉约纤细、悱恻缠绵,“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惆怅窃自怜”(《陌上桑》) ,浅斟低唱,细腻绵密,故钟惺《古诗归》卷七谓其“婉娈细秀”,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也谓其“便娟婉约”;并且曹丕诗多用立象见义、以景托情手法,显得比兴含蓄、委婉深沉,如《燕歌行·秋风萧瑟》首三句感时伤怀,触目成愁,且这“秋风萧瑟”、“落木寒霜”,为以下怀人设置典型环境,布下抒情氛围;“群雁南翔”又以候鸟知归,反寓游子不返之怨情.“念君”三句,从对面着笔,写丈夫之恋乡,虽不言己,然已意自现,有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之妙.“贱妾”五句,直抒胸臆,写空房垂泪,忧思难忘,短歌长情,积郁难抒,真是柔肠百转,哀怨凄绝.最后四句,以“明月照床”写月圆人缺,离愁更苦,以“长夜未央”见相思无限,彻夜难眠,并借叹“牵牛织女”,抒离愁为别恨.真是 “能转能藏,是其所优.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掩抑低徊,中肠摧切?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如此细腻缠绵、含蓄委婉、韵味,深长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在建安诗人中,只有曹植胜之,其余皆不可及.
而诗体方面,在建安诗人中曹丕最为“诸体完备”,三、四、五、六、七言、杂言、乐府、徒诗,丰富多样;其次为曹植,但曹植无七言.曹丕四言诗现存10首,少于曹植多于曹操,并且“章法条递,风情婀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为复兴四言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曹丕五言诗23首,占其诗53%,仅次于曹植,并且“深远独绝,诗之上格”(同上) ,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也作出了贡献.汉乐府无六言诗,文人诗仅孔融有3首,而曹丕六言诗有4首,仍有某种开山的意义,并对后世六言诗,包括王安石的六言“半山体”及马致远《天净沙》等,当有深远影响.曹丕《燕歌行》二首,开我国诗歌七言之先河,故肖子显谓“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南齐书·文学传论》) .曹丕长篇杂言体《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 364字,句式也自由灵活,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称“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建安诗人中,曹丕最富于艺术形式的文人化探索和创新.
(二)赋、散文
曹丕写过大量的赋,现在能看到的还有近三十篇之多,虽然大部分可能已经残缺不全.卞兰《赞述太子赋》写道:“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沉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曹丕的诗相较而言,在当时显然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赋体在建安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朝着诗化发展,而曹丕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从诗取法革新赋体,以新型咏物赋最为出彩.例如著名的《柳赋》,小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赋的前半段写柳树,接下来写道:“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舆舆以惴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而伤情.”一股深沉浓烈的迁逝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序中“感物伤怀”四个字很值得注意,作为曹丕审美对象的固然是某一具体的自然物——柳树,但它并非孤立自足之物,而是以人为其参照系的令人动情之物,咏物与抒怀在这里融合.这种写作路子,今天看去平淡无奇,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创造.除了《柳赋》,曹丕的《莺赋》和《感物赋》也属于这种感物抒怀的类型.
写景之赋的兴起和繁荣,也与曹丕的提倡有关,这方面曹丕有《沧海赋》,《述征赋》、《浮淮赋》、《临涡赋》、《济川赋》等作品,写景笔墨尤为出色,令人耳目一新.咏物、写景之外,曹丕又写过不少直接抒情的小赋,同样充满了创新探索的精神.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就实际生活感受,直抒其情,如《感离赋》、《永思赋》、《悼夭赋》、《哀己赋》、《戒盈赋》等等;另一种用代言体为他人特别是女性抒情,如《离居赋》《出妇赋》.这些赋写得很有人情味,感慨系之,哀惋动人.
总起来看,曹丕的赋作突破了汉赋传统的框子,大大加强了赋的抒情性,大大扩大了赋的题材,从而为此后赋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曹丕文学理论
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进行文学批评的文论家,曹丕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地位,对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丕的文学理论批评,散见于他的书信和论文,而最集中的表达他的文学理论见解的,首推《典论·论文》,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端,共20篇,现仅存《论文》一篇.《论文》主要阐述有关文章的评论和写作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章”,包括诗赋等纯文学作品,也包括精心构思而写成的说理和应用散文.曹丕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即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气质和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以及文学批评者的态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独特的见解.“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他的这一理论,使建安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又了全新的认识.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诗赋欲丽”,强调了文学应该有美的艺术形式,这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已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转折点.文学经曹丕的提倡,开始取得了独立的、与学术著作共争一席之地的地位,从而结束了文学作为儒家经典的附庸的时代,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仅此一项功绩,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以否定.
曹丕作为魏政治上的领导人,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而其本人在文学上的内容、形式创新、对文学理论的探索以及同“建安七子”等文人集团的良好私人关系都使其在建安文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学者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真正领导人.相对其父曹操忙于政事、其弟曹植受政治地位限制,曹丕本身具有合适的时机——天下三分已定,合适的身份——政治上的领袖,客观的态度——“文人不相轻”、文学自觉,因此称他在建安文学发展的大部分时期起到了领导人的作用是不为过的.曹丕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