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一课中,第3—8节中,有哪些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就好,强调:第3—8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2:35:51
《苏州园林》一课中,第3—8节中,有哪些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就好,强调:第3—8节

《苏州园林》一课中,第3—8节中,有哪些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就好,强调:第3—8节
《苏州园林》一课中,第3—8节中,有哪些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句子
各一句就好,强调:第3—8节

《苏州园林》一课中,第3—8节中,有哪些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就好,强调:第3—8节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